1. 首页 > 精彩文章 > 文章页面

霜降节气的来历传说

霜降节气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是每年农历十月二十四日或二十五日,太阳到达黄经240°时节气。霜降节气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是天气逐渐寒冷,冬季将要到来的标志。 据传说,《山海经》中记载这样一个故事:相传在古代,大禹治水之时曾经到达了南方的一个地方,发现这里的秋天比其他地方要来得更晚。他经过了一番调查,发现那里的气候湿润,雾气很大,不利于霜降,于是就诏令道士上山祭天,祈求能够早日降雪,加速霜降的到来。道士按照整年的节气规律,研究制定了一套降雪咒语,并在秋季的时候进行了祭仪。结果祭仪完成后,果然下起了密密麻麻的雪花,终于在一夜之间降下了厚厚的霜冻。 之后,这个地方的秋天就宣告结束了,进入了一个寒冷的冬天。而大禹则感慨地说:“人类也能够通过祭拜神灵的方式控制自然。”这个故事就是霜降节气的来历。 在祭拜传说之外,霜降节气还有很多其他的名字和习俗。比如在广东,这一天会祭祀普陀山的善财童子,祈求财源广进,而在江苏和浙江,人们则会想方设法制作各种食品,比如芝麻糖、花生糖等,供奉祭祖神明。 此外,霜降节气还是一个重要的农事节气。在这个时候,农民们会开始收割根蔬菜,例如萝卜、甘蓝、胡萝卜等,并开始收割油茶、柿子、橙子等水果。农民们也会在这个节气中采摘菊花,用于制作菊花酒、菊花糕等菊花制品。 总之,霜降节气是一个充满祭拜、习俗和农事意义的节气,也是一个标志着秋季结束、冬季来临的重要时刻。自古以来,中国的农民们都注重对自然的祭拜和感恩,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国传统节气文化的发展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