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精彩文章 > 文章页面

算命的说拿笔杆子的人,八仙是哪个朝代的(拿笔的是什么神仙)

白居易的一首 杀人诗 ,有人读完绝食而亡,这是怎么回事

本文目录

八仙是哪个朝代的八仙过海的简介谁知道相声的调侃

是古代神话人物

八仙之名,明代以前说法不一,有汉代八仙、唐代八仙、宋元八仙,所列神仙各不相同。至明代吴元泰《东游记》始定为:铁拐李(李玄)、汉钟离(钟离权)、张果老(张果)、吕洞宾(吕岩)、何仙姑(何琼)、蓝采和(许坚)、韩湘子、曹国舅(曹景休)。

明朝一举人,被算命先生算出活不过3日,不料3日后算命人却死了

八仙故事已见于唐、宋、元人记载,元杂剧中亦有他们的形象,但姓名尚不固定。道教的八仙缘起于唐宋时期,当时民间已有“八仙图”,在元朝马致远的《岳阳楼》、范子安的《竹叶船》和谷子敬的《城南柳》等杂剧中,都有八仙的踪迹,但成员经常变动。

扩展资料:

金元时全真道教兴起,为回应民间信仰及传说以宣扬其教法,将钟离权、吕洞宾等推为北五祖,民间传说、杂剧戏谈等便与道教神仙相互演衍,八仙故事流传益广,内容益繁富。吕洞宾是八仙形成的核心人物,道教称之为吕祖,各地道观,尤其全真道观祭祀不辍。

在中国历史上,有关八仙的文学艺术作品可谓比比皆是,甚至在旧时新娘出嫁所乘的轿子上以及印糕上,都可以看到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八仙造型。明代出现的青花瓷瓶上有以西王母为中心的图案,其中也有八仙祝寿的场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八仙

八仙

中国民间流传的八位仙人。道教援引改造之,成一组上仙,即铁拐李、钟离权、吕洞宾、张果老、曹国舅、韩湘子、蓝采和、何仙姑。八仙的传说起源很早,但人物有多种说法。如淮南八仙,所指即助成西汉淮南王刘安著成《淮南子》的八公,淮南王好神仙丹药,后世传其为仙,淮南八仙之说可能附会此事而起。五代时道士作画幅为蜀中八仙,所画人物有容成公、李耳、董仲舒、张道陵、严君平、李八百、范长生、尔朱先生。今之所谓八仙,大约形成于元代,但人物不尽相同。至明代吴元泰作《八仙出处东游记》,铁拐李等八仙过海的故事日渐流传,八仙人物也在流传中稳定下来。八仙人物出处不一,时代不同。最初见于史籍且确有其人的,是初盛唐时道术之士张果。五代宋初,关于吕洞宾的仙话传说,流传甚盛,与道教内丹修炼法的传播相煽助,两宋之际即盛传“钟吕金丹道”。金元时全真道教兴起,为回应民间信仰及传说以宣扬其教法,将钟离权、吕洞宾等推为北五祖,民间传说、杂剧戏谈等便与道教神仙相互演衍,八仙故事流传益广,内容益繁富。吕洞宾是八仙形成的核心人物,道教称之为吕祖,各地道观,尤其全真道观祭祀不辍。

八仙是中国道教及中国神话中的八位神仙,分别代表男女老幼、贫贱富贵,由于八仙均为凡人得道,所以个性与百姓较为接近,晚近为道教中相当重要的神仙代表,中国许多地方都有八仙宫,迎神赛会也都少不了八仙。他们手持的法器或宝物,也称为“八宝”。

八仙的由来

“八仙”一词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拥有不同的含意,直到明朝吴元泰的《八仙出处东游记》(一般称为《东游记》),才正式定型为汉钟离(或钟离权)、张果老、韩湘子、铁拐李、吕洞宾、何仙姑、蓝采和及曹国舅。

道教的八仙缘起于唐宋时期,当时民间已有“八仙图”,在元朝马致远的《岳阳楼》、范子安的《竹叶船》和谷子敬的《城南柳》等杂剧中,都有八仙的踪迹,但成员经常变动。马致远的《吕洞宾三醉岳阳楼》中,并没有何仙姑,取而代之的是徐神翁。在岳伯川《吕洞宾度铁拐李岳》中,有张四郎却没有何仙姑。明《三宝太监西洋记演义》中的八仙,则以风僧寿、玄虚子取代张果老、何仙姑。

刘海(或作刘海蟾)虽然现在不在八仙当中,但在许多地区仍位于八仙之列。明《列仙全传》用刘海顶替了张果老,在江西某些地区的“跳八仙”中,也有以刘海代替汉钟离的,而台湾亦有用刘海替代蓝采和。

日本也有类似的神明组合,称为“七福神”,但其中多为印度教/佛教神明。由于中日两地文化影响,加上七福神搭宝船的形象与八仙过海类似,也有学者认为七福神是由中国八仙而来。

铁拐李

先说铁拐李,铁拐李在民间传说中为八仙之首,有的书中称其姓李,名洪水,隋朝峡人,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则说他姓李,名玄;赵翼的《陔余丛考》中又说他姓刘。有说他是唐玄宗开元、代宗大历之间人,学道于终南山,一次元神出壳,没曾想尸体为虎所食,只得投身于一个跛乞丐。《历代神仙通鉴》称,其原本一俊伟丈夫,善道术,会使导出元神法术,修练于砀山岩穴中,有次应师父老子之约,行“元神出壳”法术,赴千里之外华山,数日后回归,发现其尸体被其徒误焚,突见附近一饿殍,灵机一动说“即此可矣。”即从饿殍脑门而入,神魂归壳后则成一蓬头卷须、黑脸巨眼,并且还跛了一只右脚的丑陋汉子。看来他是一位民间口耳相传,诸事附会而成的道家仙人。

钟离权

八仙中名气仅次于铁拐李的是钟离权。他在八仙中地位较高,特别是由于道教徒的吹捧,名声更大。元时,金真道奉为“正阳祖师”。有关其人物原型,约出现在五代、宋初之际。《宣和年谱》、《夷坚志》、《宋史》等书都有他事迹的记载,只是后来讹为汉钟离,才附会为汉代人。《历代神仙通鉴》、《续文献通考》等书称,钟离权,复姓钟离,字寂道,号云房子,又号正阳子。东汉咸阳人,其父钟离章为东汉大将,其兄钟离简为中郎将,后也得道成仙。而唐代确实有位叫钟离权的人,《全唐诗》录有他的三首绝句,并附有小传云:“咸阳人,遇老人授仙诀,又遇华阳真人,上仙王玄甫,传道入崆峒山,自号云房先生,后仙去。”他留世的诗题为《题长安酒肆避三绝句》,其中有“坐卧常携酒一壶,不教双眼识皇都”、“得道真仙不易逢,几时归去愿相从”等句,还颇有一些“仙味”,当是一位好道之人。

张果老

张果老是八仙中年迈的仙翁,名“张果”,因在八仙中年事最高,人们尊称其为“张果老”,历史上实有张果其人,新、旧《唐书》有传,武则天时,隐居中条山,时人皆称其有长生秘术,他自称年龄有数百岁,武则天曾派使者前去召见,张果老佯死不赴。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恒州刺史韦济将其奇闻上奏皇上,玄宗召之,张果又再次装死,气绝很久才苏醒,使者不敢进逼。玄宗闻知,再次派徐峤去邀请。张果只得进京。据说唐玄宗对其传闻有疑,曾叫善算夭寿善恶的邢和璞给张算命,邢却懵然不知张的甲子,又有道师“夜光”善视鬼,玄宗令他看张果,他却问:“张果在哪?”居然对面而看不见。从史传所记来看,张果不过是一位有些心虚的老朽江湖术士,要不何以数次装死以避征召呢?充其量不过会些幻术而已。所以有关他的仙话,全都是道教凭借民间传闻,夸大其词,为了宣传需要而编造的。《太平广记》还记张果老自称是尧帝时人,唐玄宗问术士“叶法善”张的来历,叶法善说:“臣不敢说,一说立死。”后言道:“张果是混沌初分时一白蝙蝠精。”言毕跌地而亡,后经玄宗求情,张果才救活他。

吕洞宾

八仙中流传故事最多的当数吕洞宾,在道教中,全真道奉其为“纯阳祖师”,又称“吕祖”。历来大多数研究者均认为,吕洞宾姓吕名岩,唐末人。《金唐诗》、《词综》中都收有他的诗作。宋代罗大经的《鹤林玉露》、洪迈的《夷坚志》及《集仙传》等书对其均有记载。有说他是京兆人(今陕西、西安一带),唐咸通中及第,曾当过两任县令。有说他是九江人,原为唐宗室,姓李,因避武后之祸,易姓为吕。他始名绍光,二十余年科场不第,遂罢举而纵游天下,后被钟离权点化成道。他是八仙中人情味最浓的一个,潇洒、风趣,为民除暴安良,斩妖除怪,还好酒好色,世间流传有《吕洞宾三戏白牡丹》的传说,他的传说既多且杂,但从中也可看出原是唐代一位慕道的士人,后被人们神化成仙。

何仙姑

何仙姑是八仙中惟一的女性,有关其身世说法不一。一说她是唐朝人。宋初《太平广记》引《广异记》称有“何二娘”者,是位以织鞋为业的农妇,后因嫌家居太闷,游于罗浮山,在山寺中住下,经常采集山果供众寺僧充斋。一次,远在四百里外的循州山寺僧来罗浮山寺,称某日曾有仙女去彼山采摘杨梅果子,经查实那天正好是二娘采果的日子,再加之大家又不知二娘从何处采来这众多山果,便认为二娘即为循州山寺采果之仙女,从此二娘远近闻名,她也借此不再寄居山寺了。《续通考》说何仙姑为唐武则天时广东增城县人,出身时头顶出现六道毫光,天生一副“仙科”,十三岁时在山中遇一道士,吃了道士一只仙桃,从此不饥不渴,身轻如飞,并可预见人生祸福。后来她应召进京,途中离去。一说她是宋朝人。宋代的一些文人笔记多称她为北宋永州(零陵)人,有称她幼遇异人,得食仙桃成仙。有称她放牧于郊野,遇异人送仙枣,食后而成仙,宋人笔记中还记载了何仙姑一些为人占卜休咎,预测祸福的事迹,一时士大夫及好奇者争先前往彼处占卜,可见她不过是一位精于占卜的民间女巫。

蓝采和

八仙中有位玩世不恭,似狂非狂的行乞道仙,名叫蓝采和。南唐沈汾《续仙传》、宋初《太平广记》、陆游《南唐书》等书均载有他的事迹。是唐末至五代时人。其行为怪僻,贪杯喜唱,平时穿一身破蓝衫,一只脚穿只靴子,另一只则光着脚丫子。更不近常情的是,夏天他穿棉衣,冬天却躺卧雪中而全身冒热气(《续仙传》)。平时他手持三尺有余的大拍板,一边打着竹板,一边踏歌而行,沿街行乞,他唱的歌很多,大都是触景而生,不仅令世人觉得高深莫测,而且颇具仙意。其一云:“踏歌蓝采和,世界能几何?红颜一春树,流年一掷梭,古人混混去不返,今人纷纷来更多。朝骑鸾凤到碧波,暮见桑田生白波。长景明晖在空际,金银宫阙高嵯峨。”他行为癫狂,有人施钱给他,他大都送给贫苦人,蓝采和居无定处,四海为家。这个仙人的人物原型本是一江湖流浪汉,仅由于他的行为癫狂,又好周济穷人,因此深得人们喜爱而被神化成仙。

韩湘子

普遍的说法,韩湘子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侄子(有说侄孙),《唐书·宰相世系表》、《酉阳杂俎》、《太平广记》、《仙传拾遗》等书都有关于他的介绍。一称是韩愈侄孙,历史上韩愈确有一个叫韩湘的侄孙曾官大理丞。韩愈曾有《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诗:“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他成仙的传说,最早见于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书中称韩愈有一年少远房子侄,为人轻狂不羁,不喜读书,韩愈曾责怪他,他却能在七日之内使壮丹花按其叔的要求改变颜色,并且每朵上边还有“云横秦岭家何在……”的诗句,韩愈惊奇万分。还有说韩湘子是韩愈外甥,其事迹和《酉阳杂俎》所言大同小异,韩湘子其人物原型为韩愈的族侄,五代时即被仙化。

曹国舅

排名八仙之末的曹国舅,出现的时间最晚,流传的仙话也较少。其身世,说法大同小异,都和宋仁宗的曹皇后有关。《宋史》有传,曹佾,字公伯,曹彬之孙,曹皇后的弟弟。他性情和易,通晓音律,喜爱作诗,封济阳郡王,身历数朝而一帆风顺,年七十二而寿终。《神仙通鉴》云:曹国舅天性纯善,不喜富贵,却慕恋于仙道,其弟则骄纵不法,恃势妄为,曹国舅对其恶行深以为耻,遂入山修炼,遇钟离权、吕洞宾而收他为徒,很快曹国舅修成仙道。《东游记》中所述曹国舅与上略同。

形象

八仙与道教许多神仙不同,均来自人间,而且都有多采多姿的凡间故事,之后才得道,与一般神仙道貌岸然的形象截然不同,所以深受民众喜爱,其中有将军、皇亲国戚、叫花子、道士等等,并非生而为仙,而且都有些缺点,例如汉钟离袒胸露乳、吕洞宾个性轻挑、李铁拐酗酒成性等等。

八仙也分别代表了男女老幼、富贵贫贱。也因此,一般道教寺院都有供奉八仙的地方,或是独立设置八仙宫,而神明庙会也有八仙出现。

八仙也常出现在年画、刺绣、瓷器、花灯及戏剧之中,相传八仙也会定期赴西王母蟠桃大会祝寿,所以“八仙祝寿”也成为民间艺术常见的的祝寿题材。民间戏曲酬神时,也经常上演《醉八仙》或《八仙祝寿》等所谓“办仙戏”。

暗八仙

八仙每人都有一至二样宝物或法器,一般称为“暗八仙”或八宝,常出现于刺绣、民间艺术之中,均代表吉祥之意,而且随场景不同而变换。其中较为通俗的暗八仙为:

芭蕉扇(汉钟离)

葫芦(铁拐李)

花篮(蓝采和)

荷花(何仙姑)

剑(吕洞宾)

笛子(韩湘子)

鱼鼓(张果老)

玉板(曹国舅)

这里看

佛爷:即指窃贼。此类人多犯有相当程度的盗窃罪行。一般都有数次被拘审的记录。此语流传于京、津一带。不法分子中尤甚。

扒包:即指装扮成行家权威,用话让卖东西的人主动高低。此语多流传于我东北一带。生意人中尤甚。

闯啃:指闯到人家屋里骗取财物。此语流行于我国北方江湖客或不法分子中间。

插了:即杀了,系东北土匪黑话。如东北土匪拜香时常这样跪地起誓:如违犯了……千刀万剐,叫当家的插了我。

挂注:即指入伙。这是本世纪初东北土匪中流行的黑话。

对买:即用事先准备好的钱包或提包换取对方的钱包或提包。此语多流行于我国北方的江湖客或不法分子中间。

胡子:即指土匪。二十世纪初,流行于我国东北一带的黑话,又谓“响马”。

伤票:匪首取猪头割口条让“花舌子”(送信人)送往被害者其家。声称是其家人的舌头,并威胁再不按要求赎票,则三天送其耳,五天送其眼,十天送其人头,此称“伤票”。

炮头:即指神枪手。属土匪黑话。

扒子:即指完蛋货。属土匪黑话。

主刀:时下流行于东三省的黑话,意为主要作案者,即亲自动手的人。

野鸡:即指杂牌。这是旧时东北地区土匪集团流行的黑话。选自曲波所著的《林海雪原》。

房瓦:即指正堂。这是旧时东北地区土匪集团流行的黑龙话。选自曲波所著的《林海雪原》。

晒至:即指白日行走。流行于江湖匪盗之中,用以回避外行、外界。

暗线:即指半夜纠伙行动。流行于江湖匪盗之中,用以回避外行、外界。

紧滑:即指恐后有追捕,速逃。流行于江湖匪盗之中,用以回避外行、外界。

盘走:即指强盗。流行于江湖匪盗之中。

肘琴:指谢银,就是拒收银两。流行于江湖匪盗之中。

寸节:即指讨银,就是讨收银两。流行于江湖匪盗之中。

老荣:即指小偷、扒手。有的地区也称“小绺”、“摄子把”或“荣马子”。

方子:即指钱包,流行我国南方以偷窃为生的犯罪分子中间。

上托:即掩护作案的“眼线”或“望风人”。一般团伙作案时,总设有观望、报警的望风人。称之为“上托”。流传于东北三省。

骑马:指专偷自行车、摩托车。我国南方多有流传。

模子:即指那些被犯罪分子经过调查、盯梢,认为是可借选择的对象。泛指人和一些场所。此语多流行于我国南方。

翻天卯:即指用偷梁换柱的方法,用假的把真的偷偷换走,此语多流传于我国东北一带。

攒子钱:即指专在庙会及热闹场所偷窃财物。此语多流行于我国东北一带。不法分子中尤甚。

小老鼠:即指毛贼。

留客住:即指断路。

闯窑堂:指白天趁人不备隐藏在人家屋里,偷空窃取财物。此语多流行于东北、西北的江湖客和不法分子中间。

搠包儿:即指截包儿,就是偷抢东西。如明曲《渔樵记》第三折:“由你写!或是跳墙蓦圈,剪柳搠包儿,做上马强盗,白昼抢夺。”“溯包儿”亦即今所谓“掉包儿”,是今仍流行于盗窃团伙之中的黑话。

大院子:即指监狱。这是盗贼类中掘壁贼之黑话。

开天窗:即指在屋上掀去瓦片,抽去椽子,而入屋者。这是盗贼类中拐匪之黑话。

风不正:即指人多行劫不成,这是盗贼类中的黑话。

踩盘子:即指事先探风。属东北匪语。后转为东北方言。其意是指预先勘察适当处所,做某种事情的准备。

绑红票:即指绑架姑娘。属土匪黑话。

顺水蔓:即指姓刘。源自旧时东北土匪行当。

山根蔓:即指姓石。源自旧时东北土匪行当。

虎头蔓:即指姓王。源自旧时东北土匪行当。

摸荷包:偷钱包。泛指那些窃贼偷取行人的钱包。流行于东北三省的部分地区。

没腿的:即指没携带什么钱财的人。窃贼们在窥视作案对象时。如发现没有什么油水,便称之为“没腿的”。流传于东北三省的犯罪集团内。

抹子活儿:指用特制的刀片,割削别人的钱包、提包,窃取财物以及伤害别人身体的窃贼和流氓。流行于东北的部分地区。

打叮呼:即指偷盗。此语系近年来才流行于云、贵、川及广西一带的黑话。

出鱼了:即出事了,出了告发者了。此语多流传广西一带不法分子中间。

折烂污:即揭老底,揭露真相的意思。此语流行于我国的湖南、湖北一带。

亮盖儿:拎别人的提包。专指那些在列车上、车站上及一些旅行者拥挤的公共场合,用事先准备好的、塞上破布、破纸的提包,换取别人提包的的行骗者。此黑话流行于东北三省部分地区。

棺材头:即提包。此语系在铁路上进行扒窃的盗贼们常用隐语。流行于我国南方沿海城市。

杆儿犯:即指小打小闹小捣固的初犯者。多为一些倒买倒卖,小偷小摸,无前科的人。此语多流行于京津一带社会青年和有过拘留、逮捕历史的人中间。

翻板儿:掏内衣兜。指技术高明,身手敏捷,可以偷走别人装在内衣口袋的钱财的小偷。此黑话流行于东北三省的部分地区。

靠山把:即指扒手,此类扒手有一定的活动范围。并且依靠一定的黑社会势力为靠山。此语多为江湖客人的隐密语。

伸腿的:即指钱财放在显眼处的。东北三省的窃贼,在窥视作案对象时,如发现其钱财放在显眼处,即通知同伙,或暗示,或明目张胆地喊道:“伸腿的。”

倦腿的:即指钱财放在暗处的。窃贼在窥视作案对象时,如发现其钱财藏在身上某一暗处,很难得手。便示意或告知同伙,“倦腿的”。让同伙提高警惕。此黑话多流传于东北三省一带。

游吃队:即指打家劫舍的土匪。此类人一般为三五人一伙,无固定住处,无固定职业。四处流荡,到处抢吃。此语多流行于安徽一带的农村。

拔香头子:即指退伙。这是本世纪初东北土匪中流行的黑话。如“挂注容易,拔香头子难。”

抠死倒的:偷走睡着的人的东西。流行于东三省靠在铁路、水运等旅行中作案的人中间。

掏老鼠调:即指专偷外衣口袋的钱。我国南方多有流传。

犀角灵蔓:即指姓杨。流行于旧时东北。

九江八蔓:即指姓何。流行于旧时东北。

西北风蔓:即指姓冷。这是旧时东北江湖上流行的黑话。

印:指黑社会帮派人物互相证明自己身份的一种手式。即:右手的拇指、食指及无名指并在一起。此语流传于港、澳地区不法分子中间。

室:即指黑社会帮派人物互相证明自己身份的一种手工。即:以左手握拳,单独竖起中指。此语多流行于港、澳地区不法分子中间

生意类春典

枸迷杵——银子

杵门子——挣钱的法儿。

摽杵子——分别人的钱花。

头道杵——主顾第一次结钱。

二道杵——主顾第二次给钱。

绝后杵——主团最后一次给钱。

迎门杵——门票卖的钱。

退杵——没完没了地耍钱。

抛杵——观众往场内扔钱。

倒杵——主顾往回要钱。

均杵——生意人分钱。

杵头海——银钱多。

托杵——向主顾要饯。

疙疽杵儿——主顾多给钱。

色唐杵儿——挣洋人的钱。

抛空杵儿——花冤枉钱。

捂杵——收钱的人偷钱。

刨杵——当场拆同行的台。

色唐枸迷杵——洋钱。

挖绝后杵——被骗者分文不剩。

杵门子硬——挣钱的方法好,比别人挣得多。

杵门子软——不会挣钱,挣的钱少。

倒栏头子——被骗者往回要钱。

零毛碎琴——挣不了大票子,只是分分角角.

火穴大转——挣了大钱。

海开减买——先说大价后落价。

买卖成快——生意能多挣钱。

笨头儿海——本钱太多。

砸砸浆——压压价。

火做——阔生意。

水做——穷生意。

不土——买卖有人照顾。

点儿——愿出钱的顾客。

把点——看出人的穷富身份。

叫点——硬拉拢顾客。

火点——有钱的顾客。

水点——穷顾客。

回头点——光顾过两次以上的顾客。

数字类春典

一——江湖黑话叫“柳”。

二——江湖黑话叫“月”。

三——江湖黑话叫“汪”。

四—一江湖黑话叫“载”。

五——江湖黑话叫“中”。

六——江湖黑话叫“申”。

七——江湖黑话叫“行”。

八——江湖黑话叫“掌”。

九——江湖黑话叫“爱”。

十——江湖黑话叫“句”。

方向天时类春典

天——江湖术语叫“顶”。

地—一江湖术语叫“躺”。

东——江湖术语叫“倒”。

南——江湖术语叫“阳”。

西——江湖术语叫“切”。

北——江湖术语叫“密”。

东方——江湖术语叫“倒埝”。

西方——江湖术语叫“切埝”。

南方——江湖术语叫“阳埝”。

北方——江湖术语叫‘密埝”。

刮风——江湖术语叫“摆丢了”。

下雨——江湖术语叫“摆金”。

下雪——江湖术语叫“摆银”。

阴天——江湖术语叫“插棚儿”。

打雷——江湖术语叫“鞭轰儿”。

黑夜——江湖术语叫“浑天”。

白天——江湖术语叫“青天”。

姓名类春典

中国的姓氏极多,有关姓氏的黑话也举不胜举。各有一条,就有数干条,这里只录出几条,仅供了解。

姓名——通称为“万儿”。

刘——江湖术语叫“顺水万”。

王—一江湖术语叫“虎头万”。

石——江湖术语叫“山根万”。

白——江湖术语叫“雪花万”。

冯——江湖术语叫“补丁万”。

李——江湖术语叫“一脚门万”。

杨——江湖术语叫“眯眯万”,也叫“犀角灵万”。

江湖行业类春典

江湖人——江湖术语叫“老河”或“老海”。

说书的——江湖术语叫“团柴的”。

唱大鼓的——江湖术语叫“柳海轰的”。

说相声的——江湖术语叫“团春的”。

卖戏法的——江湖术语叫“挑厨供的”。

变戏法的——江湖术语叫“彩立子”。

戏法带武功——江湖术语叫“签子”。

变洋戏法的——江湖术语叫“色唐立子”。

拉洋片的——江湖术语叫“光子”。

护院的——江湖术语叫“支挂子”。

保镖的——江湖术语叫“拉挂子”。

教徒的——江湖术语叫“戳挂子”。

卖武的——江湖术语叫“点挂子”。

卖武带卖药的——江湖术语叫“挑将汉”。

卖药的——江湖术语叫“挑汉儿的”。

卖眼药的——江湖术语叫“挑招汉的”。

卖咳嗽药的——江湖术语叫“挑顿子汉的”。

卖膏药的——江湖术语叫“观炉啃的”。

卖药糖的——江湖术语叫“挑罕子的”。

卖仁丹的——江湖术语叫“挑粒粒的”。

卖闻药的——江湖术语叫“挑薰子汉的”。

卖药书的——江湖术语叫“挑汉册子的”。

卖刀伤药的——江湖术语叫“挑青子汉的”。

卖牙疼药的——江湖术语叫“挑柴吊汉的”。

做广告的——江湖术语叫“撒幅子的”。

卖特产药的——江湖术语叫“挑上海宝的”。

卖化食丹的——江湖术语叫“挑火粒的”。

唱戏为名卖药的——江湖术语叫“挑柳驼的”。

算卦的——江湖术语叫“做金点的”。

相面的——江湖术语叫“戗盘的”。

算奇门的——江湖术语叫“八岔子”。

点痣的——江湖术语叫“戳黑的”。

行骗集团——江湖术语叫“雁尾子”。

理发的——江湖术语叫“扫苗的”。

卖假金的——江湖术语叫“挑黄啃的”。

卖肥皂的——江湖术语叫“挑水滚子的”。

卖刀子的——江湖术语叫“挑青子的”。

卖胶的——江湖术语叫“挑粘汉的”。

修脚的——江湖术语叫“撇年子的”。

抽签赌博的——江湖术语叫“晃条的”。

使假耍赌的——江湖术语叫“老月”。

贩卖人口的——江湖术语叫“老渣”。

人物名称类春典

男子——江湖术语叫“孙食”。

媳妇——江沏术语叫“果食”。

父亲——江湖术语叫“老戗”。

母亲——江湖术语叫“磨头”。

祖父——江湖术语叫“戗儿的戗”。

祖母——江湖术语叫“戗的磨头”。

哥哥——江湖术语叫“上排琴”。

弟弟——江湖术语叫“下排琴”。

兄弟——江湖术语叫“排琴”。

老太太——江湖术语叫“苍果”。

大姑娘——江湖术语叫“尖斗”。

小男孩——江湖术语叫“怎科子”。

外国人——江湖术语叫“色唐点”。

乡下人——江湖术语叫“科郎码”。

大官儿——江湖术语叫“海翅子”。

当兵的——江湖术语叫“海冷”。

做官的——江湖术语叫“冷子点”。

江湖人——江湖术语叫“吃搁念的”。

外行人——江湖术语叫“空子”。

内行入——江湖术语叫“相家”。

有钱人——江湖术语叫“火点”。

穷人——江湖术语叫“水码子”。

妓女——江湖术语叫“库果”。

野妓——江湖术语叫“嘴子”。

妓院——江湖术语叫“库果窑儿”。

良家女子——江湖术语叫“子孙窑儿”。

男仆——江湖术语叫“展点”。

女仆——江湖术语叫“展果”。

和尚——江湖术语叫“治把”。

道人——江湖术语叫“化把”。

尼姑——江湖术语叫“念把’。

真和尚——江湖术语叫“尖局治把”。

假和尚——江湖术语叫“里腥治把”。

真道人——江湖术语叫“尖局化把”。

假道人——江湖术语叫“里腥化把”。

真尼姑——江湖术语叫“尖局念把”。

假尼姑——江湖术语叫“里腥念把”。

好人——江湖术语叫“忠祥点”。

乞丐——江湖水语叫“靠扇的”。

门卫——江湖术语叫“坎子”。

荡妇——江湖术语叫“玩嫖客串子的”。

赌徒——江湖术语叫“銮把点”。

寡妇——江湖术语叫“空心果”。

商人——江湖术语叫“贸易点”。

侦探——江湖术语叫“鹰爪”。

小偷——江湖术语叫“老荣”。

汽车夫——江湖术语叫“开色唐轮子的”。

受冤之人——江湖术语叫“空子”。

首创之人——江湖术语叫“开荒人”。

扎手之人——江湖术语叫“不是个正点”。

侦缉人员——江湖术语叫“把点”。

受尊重的人——江湖术语叫“是份腿儿”。

没心眼的人——江湖术语叫“念攒子”。

有能力的人——江湖术语叫“大将”。

疯子——江湖水语叫“丢了点”。

傻子——江湖术语叫“念攒子”。

瞎子——江湖术语叫“念招点”。

麻子——江湖术语叫“麻花盘”。

好色者——江湖术语叫“臭子点”。

明白江湖事理——江湖术语叫“攒儿亮”。

不懂江湖事理——江湖术语叫“空子’。

对事理一知半解——江湖术语叫“半开眼”。

跑的地方多——江湖术语叫“腿长”。

识时务——江湖术语叫“簧点清”。

长相俊——江湖术语叫“盘儿摄”。

长相丑——江湖术语叫“盘儿念摄”。

长得美——江湖术语叫“真是撮啃”。

长得丑——江湖术语叫“真是念啃”。

穿得阔——江湖术语叫“挂洒火”。

穿得破——江湖术语叫“挂洒水”。

年岁高——江湖术语叫“太岁海了”。

岁数小——江沏术语叫“太岁减着”。

牙——江湖水语叫“柴”。

嘴——江湖术语叫“瓢儿”。

脚——江湖术语叫“曲勒”。

眼睛——江湖术语叫“招路”。

肛门——江湖术语叫“山招“。

头发——江湖术语叫“苗西”。

胡须——江湖水语叫“栅栏”。

脸——江湖术语叫“盘儿”。

帽子——江湖术语叫“顶笼”。

大褂——江湖术语叫“通天洒”。

裤子——江湖术语叫“登空子”。

鞋子——江湖术语叫“踢土儿”。

袜子——扛湖水活叫“熏筒儿”。

衣裳——江湖术语叫“挂洒”。

酒——江湖术语叫“山”。

茶——江湖术语叫“牙淋”。

水——江湖术语叫“龙宫”。

肉——江湖术语叫“错齿子”。

房——江湖术语叫“塌笼”。

店——江湖水语叫“窑”。

话——江湖术语叫“钢口”。

桥——江湖术语叫“悬梁子”。

笔——江湖术语叫“戳子”。

刀——江湖术语叫“青子”。

塔——江湖术语叫“土堆子”。

药——江湖术语叫“汉壶”。

马——江湖术语叫“风子”。

牛——江湖术语叫“岔子”。

驴——江湖术语叫“金扶柳”。

虎——江湖术语叫“海嘴子”。

蛇——江湖术语叫“土条子”。

兔——江湖术语叫“月宫嘴子”。

龙——江湖术语叫“海条子”。

乌龟——江湖术语叫“悬点”。

火枪——江湖术语叫“喷子”。

长矛——江湖术语叫“花条子”。

大道——江湖术语叫“梁子”。

凳子——江湖术语叫“乍角子”。

广告——江湖术语叫“幌幌”。

钟表——江湖术语叫“转机子”。

门生帖——江湖术语叫“把字儿”。

外国话——江湖术语叫“色唐钢儿”。

刻板书——江湖术语叫“墨刻儿”。

茶馆——江湖术语叫“牙淋窑”。

饭馆——江湖术语叫“啃吃窑”。

曲艺行常用春典

疃春——说相声

春口——说相声

单春——单口相声

对春——对口相声

疃柴——说评书

使短家伙的——说评书

柳海轰儿的——唱大鼓的

使长家伙的——唱大鼓的

怯的——京韵大鼓

清的——梅花大鼓

正的——铁板儿大鼓

片子——双簧

显快——联珠快书

□上的——莲花落

使扁家伙的——唱竹板书的

串花——《济公传》(评书书目)

丘山——《精忠传》(评书书目)

浑水子——《于公案》(评书书目)

丑官儿——《施公案》(评书书目)

神册子——《封神榜》(评书书目)

大黑脸——《包公案》(评书书目)

小黑脸——《小五义》(评书书目)

黄脸儿——《隋唐》(评书书目)

钻天儿——《西游记》(评书书目)

大瓦刀——《永庆升平》(评书书目)

黄杨儿——《三侠剑》(评书书目)

明册子——《明英烈》(评书书目)

汉册子——《东汉》、《西汉》(评书书目)

汪册子——《三国》(评书书目)

彭册子——《彭公案》(评书书目)

老劈儿——《劈牌》(折唱八角鼓曲目)

嘴子——《射雁》(折唱八角鼓曲目)

丘子——《小上坟儿》(拆唱八角鼓曲目)

怯念儿——《怯算命》(拆唱八角鼓曲目)

挪营儿——《拉骆驼》(拆唱八角鼓曲目)

真子——《真逛西顶》(拆唱八角鼓曲目)

钻黑——《胡迪骂阎》(联珠快书曲目)

锔子——《锔大缸》(莲花落曲目)

腿子——《赶脚》(莲花落曲目)

墙子——《小化缘》(莲花落曲目)

摘挑儿——《四大卖》(莲花落曲目)

张扇儿——《八扇屏》(相声曲目)

楼腿子——《黄鹤楼》(相声曲目)

罗口——《大上寿》(相声曲目)

爬坡儿——《拴娃娃》(相声曲目)

晃梁子——《地理图》(相声曲目)

单子——《报菜名》(相声曲目)

垫话儿——相声即兴的开场白

瓢把儿——相声转入正文过渡性的引子

正活——相声的正文

底——相声中掀起高潮的结尾

活——节目曲目书目

点活——点节目

戳活——点节目

使活——演节目

逗哏的——相声表演中的甲

捧哏的——相声表演中的乙

量活的——相声表演中的乙

调(diao)侃儿——说行话

疃——说

倒口——说方言

怯口——方言

挛丝儿——弹弦儿

拐着——拉四胡

皮儿薄——容易使观众明白、发笑

皮儿厚——不容易明白、发笑

包袱儿——笑料

圆黏儿——招徕观众

下挂——重新编排整理

相儿——面部表情

包袱点——爱笑的观众

火啦——演出效果极佳

泥啦——演出效果不好

闷啦——抖出“包袱儿”后没人笑

夯头——嗓子

格念——别说了,别动了

马前——快些说唱

马后——慢些说唱

醒攒儿——明白了

出蛊儿—发生问题

铆地——禁止演出

顶瓜——心里紧张

叩瓢儿——磕头

咧瓢儿——笑啦

联穴——搭班演出

劈穴——拆班分演

攒儿亮——心里明白

响蔓儿——名声大者

纲口——说话

滚纲——说书人将书中人名说错

混纲——乱说

黑板了——唱得没板了

鬼搭墙——唱词来回反复

稀溜纲——逗趣的话

杵头——钱

托杵——收钱

杵门子——能够赚钱的说词

连环杵——唱几句或说一段科诨即敛一次钱,间隔很短

疙疸杵——观众格外多给的钱

硬买卖——能挣钱的艺术或节目

空码儿——外行

对托——异口同声

滚噘官儿——记错了

越词——唱段重复

越——在一台演出中唱前边人唱过的曲目,犯规之举

折腰——指节目演出中间,因演员失误而使观众情绪涣散

黏箔——开书馆的人

询家——听书的人

提搂把子——书馆伙计

择毛儿——观众为说书人指正

钻锅——现学现演

过口白——鼓曲演唱中夹入的说白

碟子——口白

浑碟子——外省人用乡音说书

海(hai)——大、多

蹶(jue)——小、少

拢蔓儿——票房组织的名称

把儿头——组织票房的负责人

拢子——装道具及乐器的圆盒子

掌班的——艺人班社组织的领头人

班底——演出组织中相对稳定的骨干演员

卖单胳膊的——对班底演员的称呼

单档儿——不在班底之列的临时搭班演员

大蔓儿——名演员

黄调——走调

串邪钵——到技院演出

念家——盲艺人

亮家——明眼艺人

把点开活——根据观众的情况决定所演的节目

火——节目效果热烈

瘟——节目效果平淡

抽签儿——演出中,陆续走掉一些观众

起堂——演出中,一大批观众离去

相不错赚——有名气的演员必有其长处

梁子——评书及鼓书故事的梗概

柁子——评书及鼓书故事中的大关节和高潮处

扣子——评书及鼓书故事中的悬念

书道儿——评书或鼓书的内容大纲

长(zhǎng)夯儿——提高嗓音

落(lao)夯儿——压低声音

杂正儿——演出服装的统称

蔓子活——长篇大书

拧蔓儿——说完一部书又换另一部书

蹚蔓儿——按提纲口头加工编说新书

蔓子海(hai)——书越说越长

纂弄蔓子——艺人自己编书

鞭轰儿——打鼓

撅柳儿——小曲儿

掐柳儿——点唱(后台语)

群活儿——多人节目

上量活——上堂会

一块活——一个节目

老合——江湖行内人

戳朵儿——写字

彩棒子——拆活

丑棒——拆唱

打里的——拆活中的正角

打外的——拆活的丑角

挂甲的——《双锁山》中的高君保

张家轰儿——八角鼓

大□——莲花落的大板儿

客儿——大鼓板

团丝——三弦

忙子——三弦

册(chǎi)子——记录曲词、书词的本子

坎子——把守戏园门的人

驳了口儿——说评书散了,书不说了

钻朵——认识字

不钻朵儿——不认识字

。。

八仙 里谁的名气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