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福建的结婚风俗是什么样的宁海订婚有什么习俗十二生肖的典故【婚礼纪】搜罗了一堆资料,福建的结婚风俗包括以下这些:
订婚仪式:
“过礼”的第一步,是由媒人把男方的生辰八字送到女方,女方的生辰八送到男方,有些迷信的父母,自认为是对儿女的婚事负责,往往在接到红帖之后要请算命先生推算一下,看双方的“生辰八字”是否相合,如果不合;婚事就要重新考虑。好在现代人多半不相信这一套了,所以即使交换红帖,往往也只不过是一种形式而已,有的甚至连换帖的形式都免了。“换帖”、“合八字”之后,媒人要选个好日子,带男方去“过礼”订婚。“过礼”是大事,一般嫁娶的主动者(无论男女)要向另一方送一笔重礼,一般都在事先由媒人同双方分别协商好,不能由男方(或女方)给多少算多少。当然,男方或女方父母也应该尽量替对方着想,力求节俭一些,少收聘礼。“过礼”之后,男女双方即可商定日期,到当地政府办理结婚证,正式确定婚姻关系。
男方下聘礼:
男方父母、媒人带着新郎去女方家订婚。(现可约在酒店内订婚,后大家吃顿便饭)
男方要送:聘金:3万3,5万3或10万3(议定的聘金尾数必为三字。福州方言三与生谐音,象征婚后多生儿女)。喜庆十色(喜糖5斤2包、2个大猪腿、2只大鱼、2头目鱼干、线面5斤2包(线面要用大红纸包好)、红蛋若干、苹果或桔子若干、红酒2瓶、10只脚脚健全的煮熟后变红的2只大螃蠏{意为十全十美}、一对活鸡{要用三尺三的红绳将两只鸡的脚绑在一起的,得打活结哦。男方回去的时候要把母鸡带回去,这时候母鸡的两只脚用那根红绳绑好。)黄金若干(注意:不一定要订婚时送,黄金何时送双方可以协商)
以上这些东西都要用红纸外包装,或者在送的东西上放上四方的小红纸。
女方回礼:
可备一只母鸡,以便与男方订婚送来的母鸡交换下,让男方带回一对鸡(包括对方原来送来的那只公鸡也返还)回去。有的女方家里不事先备母鸡,只是把男方送来的母鸡留下,让男方只带回公鸡去。须回送:新郎内衣一套、新郎西装一套、新郎衬衫一件。新郎男袜一双(不能是白色的袜子)、金戒指一个。其中的“袜金裤”,寓意新郎以后发展为:“活金库”。至于女方要回送多少礼金给男方,可以在订婚仪式时当场返送,也可以在结婚时,当嫁妆给新娘。
(备注:上方所说,订婚时男方所送“喜庆十色”,女方可将十色中所有的一半返给男方带回。不过,这“喜庆十色”,也是可以商量的,现在许多人都没有送十色,只是随便意思地送点。)
女方置办嫁妆:
一、办些新家需要的电器:根据各人情况,按需办理。如女方有条件,现流行置办“轿车一部”。二、红皮箱:(个数一般2个,取好事成双之意).皮箱里装些常用衣物及女方父母办给女儿嫁妆物。
三、红伞:接亲时,伴娘为新娘撑红伞出门,上车,下车,露天。这把伞要求要崭新的而且没有商标,颜色红色和粉红均可。这也是旧时讨吉利的说法,比如挡灾,辟邪。
四、红塑料桶1个:需用3尺3的红布(男方提供)包裹.(意为新娘马桶,桶内要放上红枣、花生、莲子、桂圆、瓜子,寓意早生贵子)。
五、喜娃:一男一女娃娃一对,讨吉利的说法,多子多福之意。(最好是女方朋友送的,千万不可是新娘本人去买的)。
六、儿童澡盆1个,红色化妆箱1个,镜子一面,红毛巾2条,红牙杯一对,牙刷2把,2把角梳,红脸盆2个。
七、塑料花和花瓶(男方提供);塑料花白色百合花和红色玫瑰花2种颜色各九朵,代表男生和女生,也寓意百年好合和富贵荣华。
新房布置:
门框两边贴对联一副,加横批(横批一般写“鸾凤和鸣”四字);门上贴大红双喜字;
新房正中悬彩灯;
窗户上贴剪纸的大红双喜字,四角贴剪纸的蝴蝶图案;窗户两边贴对联;
墙壁四周挂字画;
厨房:正门对联一副,加横批,门上贴红“喜”字;其他:所有房间门上均贴“喜”字一个。
接亲:
结婚第一天,男方家要准备两辆以上装饰好的婚车来女方家接新娘与嫁妆,也叫接亲。当新郎的婚车到女方家时,女方家要放鞭炮,放完后新郎方可进入女方家。新郎还要带上新娘手捧花与上等香烟来新娘家。见到新娘时,把手捧花给新娘拿着。同时,把香烟大方地分给女方家人抽。新人在女方家里,拜见完祖先后,要吃太平面(注意:太平面的汤料必须是鸡。而且新娘要吃得慢点,最好不要比新郎吃得快)。新人吃完太平面后,带上嫁妆准备出嫁。在新人出门前,新娘家还要放鞭炮,放完后新人才可出新娘家门。新娘迈出女方家后,千万不可回头,要高高兴兴地往前走,即使是忘带了东西,也不能回头,要叫别人去拿。新人从迈出家门一直到上车前,新娘接出门的时候伴娘要为新娘打伞,车门则有伴娘负责开。当婚车启动准备开走时,女方家人还要再放一次鞭炮。福州女儿出嫁,一定要在上午12点到男方家,一般新娘上午9到10点前就出发接亲了。
吃太平面:
新郎到女方家时,新人一定要吃一碗太平面,新娘接到男方家里后,同样还要再吃一碗太平面。意为保平安。按福州传统,新人在见家人之前,要吃太平鸡面,新郎吃鸡头,预示着一家之主,新娘子吃鸡翅膀,鸡脚,这个要用福州话来讲,大意就是持家有方,多子多福。太平面里还有两个太平蛋,通常要吃一颗留一颗,意思为大家一起平安。
铺床:
福州人要男方家的长辈铺新房的床,长辈要选父母,儿女齐全的表示新人可以象这位长辈那样幸福。然后找1至2个乖巧,聪明,漂亮的小男孩到新床上打几个滚,意将来会生漂亮的男宝宝。如果喜欢生女宝宝,就找一男一女,或者直接女生来打滚好了。还得记得给每个小孩包红包。
见长辈:
下午3到4点,新人就要开始拜见祖宗,及长辈,老人和亲戚,讨红包。福州人叫“见厅”。
酒店设酒宴:
差不多5点新人们就要到酒店迎宾客了,最后就是酒店常见的礼仪了。新人的亲戚朋友就聚在一起喝喜酒,吃喜宴。结婚时在酒店里的仪式可请婚庆公司进行安排。在酒桌上见过与自己同辈的亲戚,那时候也还是可以拿红包的。
回门:
按福州婚俗“请回门”,通常只来一天,当晚便回男方家的,叫“请赶烛”,要在烛明夜黑前返回夫家。结婚时,第一天是男方家办酒。第二天,女方家办酒,也叫办回门酒。婚后第二天是回门的日子,“请回门”时,娘家要派小舅子去接新娘,新郎要给小舅子钱,同时要对新郎进行有趣的逗乐和滑稽的调笑,作为新女婿定要以礼待人,婉转答对,避免落入的“圈套”,弄得既要受罚,又要被人取笑。然后新郎备礼品,和新娘一起往岳父母家拜见,当日需返回。至此,整个结婚仪式算是结束了。
结婚禁忌:(一)忌于鬼月完婚.即农历七月。
(二)忌于农历六月完婚,有半月妻的意思。
(三)安床时,要把床置放正位,忌与桌子衣橱或任何对象的尖角相对。
(四)床位安好后至新婚夜前夕,准新郎忌一个人独睡新床,可找一位大生肖及未成年的男童陪睡,如肖龙者。(五)订婚当天,不管天气有多热,所有参加订婚的人,都不可以煽扇子,不然会有拆散的意思。
(六)订婚之文定喜宴完毕后,双方都不可以说再见,不然会有再婚的意思。
(七)新娘子结婚当天所穿的衣服礼服忌有袋口,以免带走娘家财运。
(八)新娘子离开娘家时,哭得越厉害越好.越哭越发,不哭不发的意思。
(九)结婚当天,新娘出门时,姑嫂均要回避,不能相送.因为"姑"跟"孤"同音,而"嫂"跟"扫"同音,都不吉利。(十)在迎娶途中,如遇到另一队迎娶车队,叫"喜冲喜",会抵消彼此的福份,所以必需互放鞭炮,或由双方媒人交换花朵,以化解之.
(十一)结婚当天,任何人都不可以接触到新床,直到晚上就寝.新娘当天更不可碰到床边。
(十二)结婚当天,新娘子不可躺下,不然会有一年到晚都病倒床上的意思。
(十三)因小孩容易哭,所以小孩应禁入结婚礼堂,因为在礼堂哭会不吉利。
(十四)新娘进男家门时,忌脚踏门槛,应要跨过去。(十五)凡是生肖属"虎"的人或寡妇,不可观礼及进新房。(十六)新娘子小心,不要踏到新郎鞋,会有羞夫之意。(十七)归宁当天,新婚夫妇必须于日落前离开娘家回家,绝对不可留在娘家过夜.万一有特殊原因不能回家,夫妻二人要分开睡,以免冲撞娘家令娘家倒霉。
(十八)新婚四个月内,忌参加任何的婚丧喜庆。(十九)新婚四个月内,忌在外过夜。
在宁海的传统婚姻中,议婚是很重要的一项内容,许多家谱里都有严格而详细的族规,对子孙娶亲提出要求,婚姻被视为关系宗族兴衰强弱的大事。
宁海人讲究“有媒有聘”,一般经媒人撮合才能喜结连理。俗语说:“媒婆的嘴,溪坑的水。”媒人信息灵通,知道谁家要嫁女,谁家要娶妻。旧时男女结合,除了地位、才干、容貌、财产、健康等因素,还重视生肖忌讳,强调“八字配”,人们普遍关心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是否相配,所以必要请算命先生排八字。如果碰到龙虎斗、蛇吃鼠、老虎叼羊等六冲情况,那此桩婚事就免提了。“合八字”又称“合庚帖”。合八字之前要写庚帖,即写有当事人姓名、出生年月日等的帖子。庚帖写在红纸上,分男庚和女庚两份,装在一个大红的封套里,由媒人在黄道吉日里提着帖盒传送。男女双方在收到庚帖后,要去择日子先生那里排八字,如果合了,就请媒人传带消息,两家准备商定婚事;如果不合,那就只能不了了之了。
男女双方经过议婚,得到双方父母同意后,男方家就可以择日下聘礼,在宁海,这也称为“定恳帖”。聘礼多少一般依男方家庭条件而定,包括礼钱、首饰和衣料,还有麻糍或糯米饼等其他物品。礼钱多用于女方准备嫁妆,所以女方嫁资丰厚与否,常与聘礼多少有关。
一干聘礼装在套篮里,请媒人送到女方家。女方接受聘礼后,中午设宴款待媒人。饭毕,女方将寓意传代生子的红小袋、肚兜、果子等物交给媒人,由其带到男方。男方家人将果子分给邻居们吃,宣告本家男孩已有意中人,订了婚。女方也将男方所送麻糍或糯米饼分给亲友邻居,表示女儿已许配人家。此后男女两家家长可以公开往来。逢年过节,男方要送礼,俗称“送节”。其中,端午、中秋、年夜3个大节省不了,其中又以年夜最为客气,一般要送1个36斤重的猪蹄髈和一斗糯米,称“斗米猪蹄”。春节,男方毛脚女婿在兄弟朋友陪同下,先到女方家拜岁。女方要给礼钱。双方虽有来往,但不可过分亲昵。
送日子是娶亲前的必要步骤,“日子”就是指娶亲日期。男方请人择出良辰吉日,写在红纸上,送到女方家中。送日子那天,男方须向女方送上“日子钱”(亦称“折盒钱”),即女方出嫁时置办酒席的钱数。日子钱多少,按女方贺喜客人的桌数和当时每桌酒席的开支折算。男方还得备上馒头、隔沙糕之类的熟食。
在结婚的前一天或当天,男方家要给女方家送“正担”。正担分为大担、小担和谢媒担。大担送给女方父母,以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俗称“肚痛担”;小担送给女方娘舅、姑妈、姨妈等主要长辈;谢媒担则是感谢媒人礼物。大担礼品一般为十件,如猪肉半边、公鸡母鸡各一只、全羊等。
因为正担的礼物很多,所以需准备嫁资杠、串箱杠、担篮、酒篮等,这些东西都要贴上“囍”字,由新郎弟兄一行若干人送往新娘家。女方在接受送来的正担时,不能把所有的东西都拿走,如猪心与猪肝只能留一样,叫做“留心不留肝,留肝不留心”。其他物品看女方父母客气程度而退还。女方还要将“和气食麻糍”拿到男方家,并在男方家里切成小块,待闹洞房时分给众人吃。男方送正担到女方家里,女方要放鞭炮迎接,并要盛情招待。女方家拿走厨头包、肚痛包、梳头包等礼物后,在串箱杠空格里放置一盏米、一盏猪油、一盏白糖、一盏豆瓣酱及和气食、鸡蛋等以还礼。还要杀两只坐轿鸡,绑在正担上送还男方。正担的空酒埕里,还要盛放糖果还礼。
旧时宁海人结婚吉日前一天,男女双方家里即开始忙碌起来。各行当都由一管事的分派妥当,并请厨师采购菜肴,邀邻居帮忙杀猪宰羊。受请的人,都能各司其职,相互协作。
日子的主色调是红色。男女双方家门上都要贴上红对联。堂中贴着红双喜,梁头上点着红纱灯、红烛。喜庆的色彩凝聚着人们对新人的美满幸福生活的深深祝愿。
迎娶新娘时用花轿。娶亲之日一大早,轿夫就把花轿抬到男方家,谓之“亮轿”,以告诉他人,这户人家要娶亲。男方家会在道地中央放置迎亲花轿,轿前放一张八仙桌,桌缝横向。桌上祭品有大鱼、猪条肉、豆腐、干面等七盘。点好红烛与神香,再由一位三代同堂的老者或族长读拜婚礼祀神文。读毕,鸣炮,再三叩首。主人撤走祭品,通情拜天地结束。
上午八九点钟吉时一到,在一片鼓乐声中,负责迎亲的人要拿一盏油灯在花轿里晃几下,这叫“照轿”,意思是以火除祟。照轿之后,还要在轿中放一个“旺盆”,预祝新人以后生活兴旺,有些地方兴“请花轿神”,时间在早晨四五点钟左右。
用过早餐,抬花轿、抬嫁资、吹鼓手组成的迎亲队伍,在爆竹声中和鼓乐声中出发,前往女方家。抬嫁资的人数,按照女方通过媒人提供的嫁资数量单而定。
女方亲邻顽童,此时要故意关闭大门,拦住迎亲队伍。待媒人塞进“开门包”,数次请求后,才肯开门,这其实是为增添热闹气氛。迎亲队伍放好嫁资杠,进入厅堂,享用瓜果、烟茶、点心,同时女方家把甜糯米圆子分给四邻八舍,营造声势,以表明自己女儿今日出嫁,让新婚的团圆甜蜜与大家分享。
中午餐酒称“大业酒”。吃过午饭,女方早将嫁妆搬出来,贴上红“囍”字,缠上红丝线,绕上红绸缎,放在天井中。届时,先让马桶小叔用两头弯的翘扁担担走马桶。马桶放在女方家准备的青布口袋里,里面放上一个未染红的鸡蛋和若干红鸡蛋、红花生和红银杏、红板栗、枣子及染红的棉花絮。这里所用的青布口袋,意味着代代相传。马桶里所放花生、板栗、杏子等,都含“子”,意味着新娘嫁到男方家之后,能生孩子。未染色的鸡蛋属马桶小叔专有,等新娘过门后,以换回多个红鸡蛋,讨彩头。如果当天同村有多个人结婚,那马桶小叔就要尽早担马桶到男方家,有些甚至前一天就住到女方家,半夜十二点一过就挑来,争到好风水。
抬嫁妆的兄弟们将嫁妆捆扎好,依次一杠杠排列好,大件在前,小件物品则放在后面的串箱杠里,最后是男方家担来的正担。红妆队伍排列整齐后,女方分给每个抬嫁妆人六个红鸡蛋。队伍早于新娘,于午后热闹的鼓乐声和鞭炮声中出发。
扛嫁资队伍可长数华里。宁海“十里红妆”的产生,正是源于此。嫁资从细软衣服到房中一切器物,应有尽有。这其中春夏秋冬四季衣衫,可穿到六十多岁,直到寿衣为止,并有拦腰、苎麻线、杂物等。除了卧房用具,诸如橱、箱、案桌、方桌、茶几、太师椅、方凳、圆凳、书橱、八仙桌、古董架等,其他日用品,单是桶钵一项,大大小小就有百余件,如提桶、炒粉桶、果子桶、洗面桶、大小脚桶、马桶、坐桶、水桶,有的还是成双成套。最奇特的是厨房所用碗筷、火叉,甚至连石磨、捣臼等笨重的石制器具也在其内,以示父母格外疼爱女儿。有的连山林田产的契约也作为嫁资。当然,有的公开宣扬,炫耀嫁资之丰,也有的恐亲人嫉妒,只有私下赠予。
有趣的是,有些人家为了显示自己的嫁资有分量,故意在橱箱内增放甘蔗、番薯,甚至砖块等,累得抬嫁资者满头大汗。因此每过一个村庄,都要歇息片刻。村里的大人、小孩趁机围观,人们还指指点点,评论嫁资的多少、质地的优劣、式样的好坏。嫁资到达大门外,早有人施放爆竹、鞭炮。迎到庭院,兄弟们忙着将嫁资搬至新房内,按序摆放,更添新婚气氛。嫁资到后不久,新娘的花轿也在鼓乐声中来到新郎家。大家开始欢欢喜喜迎接新娘进门,拜堂成亲。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和观念意识的改变,现在的宁海年轻人结婚时已不再完全遵循这些老的习俗规定了,婚事都相对简单化了,比如很多人家将送定恳帖、送日子等程序都免了,直接择日结婚。但不管怎样,过去结婚时的那些习俗,无论延续与否,它都会以一种文化的形式留存下来,告诉后人,我们的先人是如何生存和生活的。
"鼠迹生尘案,牛羊暮下来。
虎哺坐空谷,兔月向窗开。
龙隰远青翠,蛇柳近徘徊。
马兰方远摘,羊负始春栽。
猴栗羞芳果,鸡砧引清杯。
狗其怀物外,猪蠡窅悠哉。"
这首十二属相诗明显是按十二地支所配动物的顺序写成的,说明当时十二生肖已为人们所十分熟悉。
从以上文献记载可以明确生肖文化的源头在中国。依据生肖外来说的观点,生肖是汉代由中东传入中国,与佛教传入时间差不多,我们从以上文献中已证明早在春秋时期我国便有有关生肖的记载(《日书》、《诗经》),说明生肖的产生以及生肖与地支的相配是早在汉以前就产生了的,因此可以肯定生肖是产生于我国本土的一种古老文化。那么生肖的由来究竟是怎样的呢?古人为什么选择了这十二种动物呢?这个问题历来受到学者的关注,做出了种种解释。
部分学者认为生肖起源于原始时代的动物崇拜,中国科技大学张秉伦先生便持这一观点。他认为在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认识自然能力极其有限的情况下,对与自已生活息息相关的动物产生一种依赖感(如马、羊、牛、鸡、犬等),对危害自身安全的动物产生一种恐惧感(如虎、蛇),对一些超过人类的动物器官功能产生崇敬感(如狗的嗅觉等),导致产生对动物的崇拜。十二种生肖动物便是人们在动物崇拜的原始信仰影响下产生的用来纪年、纪月的兽历。
原始人的动物崇拜还表现在傩舞等原始舞蹈上,傩大约产生于周代前后,大傩仪式中的主角是方相氏和十二神兽。驱傩舞蹈选中十二兽,是原始人对动物崇敬心理的表现。大傩仪式上选中的十二兽(或十二神)是为照应一年十二个月份,以求月月平安,驱除四方疫鬼,照应十二个方位的。对十二个方位的照应当然牵涉到十二支,于是与十二生肖挂钩,在驱傩仪式中的十二属相被派上逢凶化吉的用场。由此可以看出十二神兽、十二生肖是一脉相承的,他们共同的来源都是原始动物崇拜。
民族学家刘尧汉先生认为十二生肖与彝族"十二兽"纪日及"十月历"法有关。居住于四川大凉山地区的彝族,有以十二兽纪日的历法,他们以十二种动物纪日,今日为鼠日,明日为牛日,以此类推三轮为一个月,计三十六天,一个月三十六天,一年便为十个月,这就是后来的"十月历"法。刘尧汉先生认为以十二属相纪日的十月历法产生于夏禹时代,(参见刘尧汉著《彝族社会历史调查研究文集》)与原始的图腾崇拜有关,汉族十二生肖是受"十月历法"的影响,彝族十二兽历后来发展为十二生肖。生肖的渊源,必然要将生肖与天干地支联系在一起。近代在安阳殷墟出土的我国现存年代最久远的干支表,说明在殷商时代干支纪日已娴熟自如。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干支的功能逐渐多样化,它作为充当时间单位的标号,一方面扩大了,用于纪年;一方面缩小了,用于纪时(一日的十二个时辰)。根据历史记载及研究证明,生肖是继"干支纪年法"创立后才出现的,十二种动物是对十二地支的一一对应,以动物作地支标志。哪年出生的人就有哪年的地支所配属的动物,由此以十二种动物用来纪年、纪日和计算每一个人的属相。从中可以看出,十二生肖与十二地支是密不可分的。很久以来有学者发现十二支的古字里隐含着生肖的信息,他们将十二支与十二生肖古字相比较,发现十二支的古字形与十二种动物有一些联系。细致观察可以发现其中确有大同小异之处。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即讲到"已"字为蛇的象形,同样的还有"亥"、"豕"。近人还考证甲骨文、金文中地支字与生肖字有相近之处,令人猜想,十二支是否就是十二生肖动物的象形字,由于十二支子丑寅卯容易记混,民间便用十二种动物代替,以动物来借代序数符号,与地支相配,成为纪年的符号系统。虽然以上猜想有一定的可信度,但细想一下便可以作出判断,十二支不可能是十二种动物的象形字,因为前面已经讲到十二支在殷商时已娴熟使用,而生肖是春秋时期才产生的,二者是不同源的。倘若在造字之时,地支便与生肖有关的话,生肖岂不是与地支同时产生了吗?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生肖的产生晚于十二地支,但与十二地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生肖是对十二地支的附会,至于选择了十二种动物作为代替十二地支的符号,又源于古人的动物崇拜心理。
2、生肖的选择与排列
汉族生肖中的十二种动物的选择并不复杂,它与汉族人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相接近的,是可以猜测的。在十二种生肖动物,大致可将其分为三类:一类是已被驯化的"六畜",即牛、羊、马、猪、狗、鸡,它们是人类为了经济或其它目的而驯养的,占十二种动物的一半。"六畜"在中国的农业文化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六畜兴旺"代表着家族人丁兴旺、吉祥美好。春节时人们一般都会提"六畜兴旺",因此这六畜成为生肖是有其必然性的。第二类是野生动物中为人们所熟知的,与人的日常、社会生活有着密切关系的动物,它们是虎、兔、猴、鼠、蛇,其中有为人们所敬畏的介入人类生活的,如虎、蛇;也有为人们所厌恶、忌讳,却依赖人类生存的鼠类;更有人们所喜爱的,如兔、猴。第三类是中国人传统的象征性的吉祥物--龙,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集许多动物的特性于一体的"人造物",是人们想象中的"灵物"。龙代表富贵吉祥,是最具象征色彩的吉祥动物,因此生肖中更少不了龙的位置。从以上可以看出生肖动物的选择并不是随意的,而是有一定的涵义,人们所选择的动物都是出于不同的角度,并带有一定意义。
那么这十二种动物又是按照什么顺序排列的呢?前面说到,生肖产生于远古动物崇拜,图腾崇拜的氛围之中,人们仅是用动物来借代序数符号与地支相配,为什么选择这十二种动物,谁先谁后,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排列并没有定论,由于生肖是产生于远古的古老文化,因时间的久远人们已将排列的初衷丢失了,今人的传说故事等只是对它的附会,只能依赖于传说和想象。关于生肖排列问题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解释。
一是民间传说故事中的生肖排列。汉族民间故事说:当年轩辕黄帝要选十二动物担任宫廷卫士,猫托老鼠报名,老鼠给忘了,结果猫没有选上,从此与鼠结下冤家。大象也来参赛,被老鼠钻进鼻子,给赶跑了,其余的动物,原本推牛为首,老鼠却窜到牛背上,猪也跟着起哄,于是老鼠排第一,猪排最后。虎和龙不服,被封为山中之王和海中之王,排在鼠和牛的后面。兔子又不服,和龙赛跑,结果排在了龙的前面。狗又不平,一气之下咬了兔子,为此被罚在了倒数第二。蛇、马、羊、猴、鸡也经过一番较量,一一排定了位置,最后形成了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的顺序。传说故事虽不是对问题的科学解释,但它却体现了人们希望对十二生肖的选择做出解释的愿望。
二是中国古代学者从古代昼夜十二时辰的角度解说地支和肖兽的配属关系。黑天苟地,混沌一片,鼠,时近夜半之际出来活动,将天地间的混沌状态咬出缝隙,"鼠咬天开",所以子属鼠。天开之后,接着要辟地,"地辟于丑",牛耕田,该是辟地之物,所以以丑属牛。寅时是人出生之时,有生必有死,置人于死地莫过于猛虎,寅,又有敬畏之义,所以寅属虎。卯时,为日出之象,太阳本应离卦,离卦象火,内中所含阴爻,为太阳即月亮之精玉兔,这样,卯便属兔了。辰,三月的卦象,此时正值群龙行雨的时节。辰自然就属了龙。已,四月的卦象,值此之时,春草茂盛,正是蛇的好日子,如鱼儿得水一般。另外,已时为上午,这时候蛇正归洞,因此,已属蛇。午,下午之时,阳气达到极端,阴气正在萌生。马这种动物,驰骋奔跑,四蹄腾空,但又不时踏地。腾空为阳,踏地为阴,马在阴阳之间跃进,所以成了午的属相。羊,午后吃草为最佳时辰,容易上膘,此时为未时,故未属羊。未之后申时,是日近西山猿猴啼的时辰,并且猴子喜欢在此时伸臂跳跃,故而猴配申。酉为月亮出现之时,月亮属水,应着坎卦。坎卦,其上下阴爻,而中间的阳爻代表太阳金乌之精。因此,酉属鸡。夜幕降临,是为戌时。狗正是守夜的家畜,也就与之结为戌狗。接着亥时到,天地间又浸入混沌一片的状态,如同果实包裹着果核那样,亥时夜里覆盖着世间万物。猪是只知道吃的混混沌沌的生物,故此猪成了亥的属相。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持此观点。
三是按中国人信阴阳的观念,将十二种动物分为阴阳两类,动物的阴与阳是按动物足趾的奇偶参差排定的。动物的前后左右足趾数一般是相同的,而鼠独是前足四,后足五,奇偶同体,物以稀为贵,当然排在第一,其后是牛,四趾(偶);虎,五趾(奇);兔,四趾(偶);龙,五趾(奇);蛇,无趾(同偶);马,一趾(奇);羊,四趾(偶);猴,五趾(奇);鸡,四趾(偶);狗,五趾(奇);猪,四趾(偶)。持这种说法的是宋人洪巽,明代学者郎瑛在其基础上进行了归类,在其所著的《七修类稿·十二生肖》中提出"地支在下",因此别阴阳当看足趾数目。鼠前是四爪,偶数为阴,后足五爪,奇数为阳。子时的前半部分为昨夜之阴,后半部分为今日之阳,正好用鼠来象征子。牛、羊、猪蹄分,鸡四爪,再加上兔缺唇且四爪,蛇舌分,六者均应合偶数,属阴,占了六项地支。虎五爪,猴、狗也五爪,马蹄圆而不分,六者均为奇数,属阳,连同属阳的鼠,占了另外六项地支。郎瑛的归类法,是借洪巽的分类法,二者大同小异。
以上三种解释分别从不同角度来解释生肖的排列,民间有关生肖动物排列的传说故事非常丰富,这些传说故事的流传一方面丰富了生肖的内容,另一方面又促进了生肖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将十二种生肖动物分为阴阳两类,将其纳入中国人五行信仰的观念之中,目的是将属相与人生仪礼相关连,将阴阳、五行与生肖对应起来,从而解释其它有关的人生文化现象。
3、中国人的生肖信仰
生肖本是用于纪年的一套符号,是古代天文历法的一部分,后来成为了普遍被人们认同的生肖历法。中国古代哲学观是"天人合一"、"阴阳五行为宇宙之本",认为阴阳五行决定了世间万物的生存与发展,他们认为,日月是阴阳之源,金、木、水、火、土五行是万物之本,合为七曜〖ZW(〗日、月、星称为曜,日、月、金、木、水、火、土五星合称七曜,旧时分别用来称一个星期的七天,日曜日是星期日,月曜日为星期一,其余依次类推。主宰一切,而十二生肖分置于天,以纪十二辰,以七曜统之,因此十二生肖便被阴阳五行观念所浸染,成为民间宗教信仰的一部分。
自生肖观念在民间出现以后,它随着算命术的盛行在民间流传不衰,民间迷信认为,五行中的每一种要素都是相互制约的,对人的一生会产生重大影响。人们可以利用不同的五行要素来协调,使自已的生活及所从事的工作能顺心如意。民间把生肖动物列为阴阳两类,与五行相对应,从而生成一套生肖决定命运的算命术。同时民间还认为生肖属相与人的性格也有着某种关系,即使同一属相的人,由于出生的时辰不同,性格、命运也会各异。
生肖信仰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中国人本命年的观念。汉民族的本命年是按照十二生肖循环往复推出来的,它与十二生肖紧密相连。一个人出生的那年是农历什么年,那么以后每到这一属相年便是此人的本命年,由于十二生肖的循环往复,每过12年,人们就要遇到自已的本命年,这样依次推出,人生本命年为12岁、24岁、36岁、48岁、60岁……。民间认为本命年为凶年,需要趋吉避凶,消灾免祸。汉族北方各地每到本命年时,不论大人小孩都要买红腰带系上,称为"扎红",小孩还要穿红背心、红裤衩,认为这样才能趋吉避凶、消灾免祸。
这种习俗到今天仍在各地流行,每逢春节,市场上到处有出售"吉祥带""吉祥结"的红黄绸带,本命年的人们将之系在腰间、手腕上,这样便可禳解灾祸、化凶为吉。我国许多民族都很重视老人的60岁生日,称为"花甲",花甲为一生中第6个本命年,也是干支纪年的一个轮回,须好好庆祝,以此寄托人们企求长寿、健康、吉祥的愿望。
道教是在我国土生土长的本土宗教,创始于东汉时期,流传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道教以阴阳五行为其核心教义,在阴阳五行观念的作用下,道教与天干、地支、十二生肖等产生了天然的亲近关系。北京著名的道观白云观中有元辰殿,元辰殿又名"六十甲子殿",为信徒向本命元辰之神祈福的殿堂。本人出生年称为本命元辰,旧时习俗礼拜本命元辰之星宿神,祈求吉祥如意,名为"顺星"。元辰殿即是礼拜本命元辰星宿神的地方,殿内现存有六十甲子神像,他们分别为:甲子太岁金辨大将军、乙丑太岁陈材大将军、丙寅太岁耿章大将军、丁卯太岁沈兴大将军、戊辰太岁赵达大将军、已巳太岁郭灿大将军、庚午太岁王济大将军、辛未太岁李素大将军、壬申太岁刘旺大将军、癸酉太岁康志大将军、甲戍太岁施广大将军、乙亥太岁任保大将军、丙子太岁郭嘉大将军、丁丑太岁汪文大将军、戊寅太岁鲁先大将军、已卯太岁龙仲大将军、庚辰太岁董德大将军、辛巳太岁郑但大将军、壬午太岁陆明大将军、癸未太岁魏仁大将军、甲申太岁方章大将军、乙酉太岁蒋崇大将军、丙戍太岁白敏大将军、丁亥太岁封济大将军、戊子太岁邹铛大将军、已丑太岁傅佑大将军、庚寅太岁邬桓大将军、辛卯太岁范宁大将军、壬辰太岁彭泰大将军、癸巳太岁徐单大将军、甲午太岁章词大将军、乙未太岁杨仙大将军、丙申太岁管仲大将军、丁酉太岁唐查大将军、戊戍太岁姜武大将军、已亥太岁谢太大将军、庚子太岁卢秘大将军、辛丑太岁杨信大将军、壬寅太岁贺谔大将军、癸卯太岁皮时大将军、甲辰太岁李诚大将军、乙巳太岁吴遂大将军、丙午太岁文哲大将军、丁未太岁缪丙大将军、戊申太岁徐浩大将军、已酉太岁程宝大将军、庚戍太岁儿秘大将军、辛亥太岁叶坚大将军、壬子太岁丘德大将军、癸丑太岁朱得大将军、甲寅太岁张朝大将军、已卯太岁万清大将军、丙辰太岁辛亚大将军、丁巳太岁杨彦大将军、戊午太岁黎卿大将军、已未太岁傅赏将军、庚申太岁毛梓大将军、辛酉太岁石政大将军、壬戍太岁洪充大将军、癸亥太岁虞程大将军。以甲子年为首,六十年内不同年份出生的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已的本命神。
按照道教教义,修真炼性须致力于本命元辰,除去杂念私心,方能长寿永生。礼拜本命之辰,成为一种习俗流传至今,每年正月初七、初八,北京人到白云观元辰殿"祭星",向各自的本命星辰烧香礼拜,祈求一年平安,即"顺星",意思是即使碰到不顺利的年份,通过祈祷得至本命神的保护也可转为顺利。其殿中供的以上六十位本命神,均为重彩泥塑,且都是座像,吸收了各自相关生肖的动物形象。六十神像的姓名有的为历史真有的人物,形象则带有明显的生肖标志,如:甲子太岁金岁金辨大将军,鼠相,持桃。
从道教有关本命神、六十甲子的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出生肖信仰与道教相互溶合的关系,道教信奉老子的"道",认为"道"无所不在,是一切的开始,天地万物都是由它化生主宰的,生命自然不例外,生肖与天干地支相配而形成六十甲子的观念是生肖与道教信仰相溶合的表现,人们祭拜本命元辰之神,是为了祈求神灵的保佑,平安如意。从这里可以看出生肖已成为主宰人生命的因素,成为生命信仰的一部分。
4、各民族的十二生肖
在中国这个多民族国家里,生肖不是汉民族的专利,许多少数民族都使用十二生肖纪年。首先我们来看看各民族十二生肖对照表。各族十二生肖对照表桂西彝族
十二兽:龙、凤、马、蚁、人、鸡、狗、猪、雀、牛、虎、蛇哀牢山彝族
十二兽:虎、兔、穿山甲、蛇、马、羊、猴、鸡、狗、猪、鼠、牛川滇黔彝族
十二兽: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海南黎族
十二兽:鸡、狗、猪、鼠、牛、虫、兔、龙、蛇、马、羊、猴云南傣族
十二兽:鼠、黄牛、虎、兔、大蛇、蛇、马、山羊、猴、鸡、狗、象广西壮族
十二兽: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蒙古族
十二兽: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鼠、牛新疆维吾尔族
十二兽:鼠、牛、虎、兔、鱼、蛇、马、羊、猴、鸡、狗、猪柯尔克孜族
十二兽:鼠、牛、虎、兔、鱼、蛇、马、羊、狐狸、鸡、狗、猪
从上表可以看出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如蒙古、壮、部分彝族的十二生肖受汉族影响,与汉族基本一致。但有的民族在接收汉族生肖文化的同时又产生了一些变异,哀牢山彝族同胞在十二生肖系列中,以穿山甲占据了龙的位置;新疆柯尔克孜族十二生肖中以鱼代龙、又以狐狸代猴;海南黎族同胞以十二生肖纪日,其次序以鸡起首,猴煞尾;生活在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以黄牛代替牛,以山羊代羊,亥的属相不是猪而是象。从以上变化中大致可以看出,各民族在选择十二生肖动物时,由于生存环境的不同、物种的不同,选择了最亲近的动物作为生肖动物,从而给生肖文化带来了一定的差异。除了在生肖动物选择上的变异外,少数民族还形成各自不同的纪年、纪日方法,同时产生了许多与生肖有关的民俗。